上网求职反招来相亲电话骚扰
上网求职反招来相亲电话骚扰2008年3月21日
随着职场招聘黄金期的到来,许多求职者发出应聘信息,没想到接到莫名的应聘电话。其实,记者从去年11月就开始关注网上招聘信息,一番调查后竟发现,一些公司打着长期招聘的幌子,实际上却是借着各种名义收集求职者个人信息,甚至还将简历以每50份以十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出售。
●求职遭遇
个案一:
求职反被相亲电话骚扰
“我在网上投了简历,谁知不但工作没有找到,反而经常被相亲电话骚扰!”华东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王向记者反映,自从春节前在网上投出简历后,她就频遭陌生男士电话“相约”,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个人信息“莫名其妙”进了婚介所!
小王说,这些打电话想和她“约会”的男士,连她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兴趣爱好都掌握得一清二楚。接二连三接到“骚扰”电话后,小王终于明白,这些人都是从婚介所了解到她的信息。“回想起来,我近期在网上投过一份简历,按照求职要求注明了自己比较详细的个人信息,除此之外,我一直很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为什么我明明是往投资公司投的简历,怎么流传到婚介所了呢?”
就在小王迷惑不解之际,同班的小林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在相互讲述的过程中,两人才意识到,投简历的那家公司“好像招聘信息挂了有些年头了”。
果然,小王和同学发现,她们投简历的两家公司分别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同时发布过招聘信息,招聘岗位差异性较大且招聘人数众多。咨询了一些相关人士后,小王意识到,自己的求职简历可能被倒卖到婚介、职介或其他公司去了。
个案二:
老年保健药品推销不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求职者在网上以电子邮件形式向公司递交简历容易引起个人信息泄漏,一些求职者以会员形式在求职网站上注册的“简历模板”,也容易引起个人信息泄漏。
50多岁的陈女士从事家政工作,半年前在求职网站上以会员身份注册了一份简历,“谁知半年来,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各种‘面试’电话。”陈女士告诉记者,经常有电话叫她去听课,而内容有理财产品、保健产品,令陈女士不堪其扰。“其中有一次,对方电话中说我已经进入面试了,叫我去公司接受下一步的培训。结果我去才发现,根本不是家政方面的培训,其实是保险公司在招业务员!”
“可能是我在简历上写了年龄,又注明简历可以公开,才会接到各种听课、‘面试电话’吧!”陈女士十分无奈。
随后记者浏览各大论坛和沪上高校BBS,很多网友都在论坛上反映,一些保险公司借着各种“壳”长期招聘,甚至还会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在“业内”流通:“有一次我明明投的是陆家嘴一家保险公司,闵行那边另外一家保险公司却打电话来叫我去面试!”在复旦大学BBS上,记者看到有学生这样留言。
●记者调查
52家目标公司39家5个月后还在招聘
从去年11月开始,记者以6月份毕业时在招聘网站上时常可见的广告、文案类公司发布的招聘情况为选择标准,开始关注这类公司的网上招聘情况,从中选择了25家“似曾相识”的文案类公司作为关注对象。随后每个月记者再不定期上相关招聘网站查看相关公司的信息发布情况。
在网站中记者留意到,在25家“重点考察”的公司中,多次点开网站的招聘网页,尤其是不管选题发布日期是“一周以内”,“两周以内”,还是“一个月以内”,刷新后的招聘信息都十分接近。甚至直到昨天晚上记者截稿为止,其中还有18家公司依然在网站上显示着“发布日期2008年3月20日”的字样。
同样,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记者也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以招聘地区上海为界定,在快速搜索栏的“职能”一栏中,选择“互联网开发及应用”,“职位”中选择“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行业”中选择“计算机软件”,从而在28家符合上述条件的“眼熟”的目标公司中开始他们发布的招聘信息情况。
在长达5个月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这28家公司中,截至记者发稿为止,还有21家软件类公司从周一到周日,包括元旦、除夕等法定节假日,依然都显示着正在招聘的信息。
尤其令人吃惊的是,位于虹口区某教育培训中心和浦东大道上的某律师事务所的文案、培训类职位,甚至从去年6月记者即将毕业的时候,直到昨天晚上,依然还在招聘网站上显示有招聘需求。
通过一番调查记者发现,一些人员流动过大的中小公司,确实需要不断招聘人员补充需求;不过,有的公司却打着招聘的幌子,将收到的海量简历转手出让给别的公司,在出售求职者隐私的过程中牟利。
公司解释:继续招聘是为“人才储备”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拨通了位于浦东新区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电话。从去年11月开始,这家公司就一直发布招聘信息。记者以应聘“通信软件产品JAVA开发工程师”的身份了解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却明确表示,该职位公司已经招聘好了。而在该公司的网站上却显示,该公司还在发布要招2位“通信软件产品JAVA开发工程师”的招聘信息。
至于记者质疑该公司为何人员明明已经招满,却依然在网站上继续招聘,公司人事工作人员这样解释:“我们过段时间就会招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收到的简历会作为储备人员交给技术部,以后有需要人选时,会从收好的简历中再挑选合适的人选。”而对记者提出的“没有录用的海量简历公司怎么处理”,人事工作人员则以“经理不在,我不知道他怎么处理的”为由,挂掉了电话。
●揭秘
公司打招聘广告收集简历出售
一位业内“老法师”告诉记者,一些公司招聘广告上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诸如“某公司招聘兼职助理,有意者请发简历至电子邮箱”,上面没有注明具体负责招聘的人事的姓名,也没有公司电话和地址,就只有简单的邮件地址,仔细一看其中不乏一些招聘信息的发布时间已经是“老黄历”了。类似这种招聘广告,大量在收集求职者的信息再倒卖。因此求职者需要注意,不要随意投简历,以防个人信息泄露。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招聘企业一般不在意购买者是何身份,问清了来意就直截了当谈价钱,以求尽快将简历脱手,捞回招聘网上的广告费”。据透露,每50份求职者简历的售价从十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公司甚至称还可以买一送一。
●回应
网站对长期招聘进行信息核实
记者随后拨通一些招聘网站上的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解释,公司的招聘期限由公司自身决定。公司和网站签订广告协议后,就能进入招聘网站的后台操作系统发布相关招聘信息。因此,招聘网站作为求职信息交流平台,并不能得知公司是否已经招到合适的人选。不过,网站会对发布信息的公司进行内容发布、营业执照、近期内是否有不良招聘行为等情况进行审核。
对于记者提到一些公司长达几个月都显示招聘信息,求职者却发现种种招聘信息不实的情况,客服工作人员表示,一旦网站核实,将撤离这些公司的广告栏位。
●专家
求职者可对信息用途明确规定
记者就求职者个人信息屡遭泄露的问题,咨询了傅玄杰律师事务所黄荣楠律师。“这种事情现在真的很多,一方面有待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但另一方面,我们每个公民也应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严格保护。”黄荣楠律师建议,个人在发布个人信息时,可以在文本上加一句话“本信息只能作为某某用途,不得作为其他信息用途”,通过对信息用途明确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也便于今后取证的需要”。
与此同时,对于如今屡见不鲜的求职信息泄漏的情况,黄荣楠律师也坦言,“这种情况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后,对于个人而言,最难的是权益如何主张,因为其中牵涉到,个人的损失如何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法律条款的细化,今后这些情况都将是有法可依的”。
●背景资料
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亟待立法,要在立法中明确相关各方的法律权利、责任与义务,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石英提出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议。
一位参与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建议稿的专家说,《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保护的范围不仅仅是公民个人隐私。个人信息范围远远大于隐私。比如说,你个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你的医药档案、你的职业情况等等,这些也许够不上隐私,但都属于这部法律保护的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学院法学副教授王明雯认为,网络隐私内容包括三大类: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私人信息,即有关个人的一切可以定位于本人的情报资料和资讯。 这个正常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