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灌水] 回忆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的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叟    时间: 2012-8-28 08:46     标题: 回忆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的岁月

最近,无意中看到了《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的电影视频,好奇之下,马上点击观看。谁知一看开始部分,就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不顾内急,不间断看完视频后,才急急上洗手间。 电影里所呈现出的1983年的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的元素,勾起了我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个年代的回忆,虽然电影讲的是乡村小镇小青年的生活故事,可是它所呈现出的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的元素,也是城市青年的生活元素,可以说,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是那个时代的标签。
社会的变化,往往是从人们的YSXT的转变开始的。而人们的YSXT的转变往往又是通过一些媒介体现出来,喇叭裤、迪斯科、裸体画在那个时代,就作为媒介体现出了人们的YSXT的转变,而人们的YSXT的转变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变化。
喇叭裤据说是西方水手的发明。水手在甲板工作,因海水易溅进靴筒,所以想了这个改变裤脚形状的办法,宽大裤脚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溅入。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喇叭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百度百科》)
喇叭裤刚开始出现在中国内地时,人们大多穿的是毛式干部服、仿绿军装、蓝工装服、直筒裤。在人们的YSXT里,喇叭裤是资产阶级颓废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奇装异服”。穿喇叭裤的人在人们眼中是些“二流子”,而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因此穿喇叭裤也被认为是“不良青年”。可是这一小撮“二流子”和“不良青年”却不因人们的指责而坚持着,而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杂志等,也逐渐了解并认识了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虽然这种了解和认识是粗浅和表象的,却对人们冲破旧的YSXT的束缚起着形象化、直接化的巨大作用。
据《百度百科》介绍,喇叭裤的兴起与两部日本电影有关,一部是《望乡》,栗原小卷扮演的记者面容清秀、气质高雅,一条白色的喇叭裤让她的身材更显袅娜,让无数少女心中羡慕;另一部是《追捕》,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不仅成了年轻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长的墨镜、鬓角、长发和一条上窄下宽的喇叭裤,更成了当时无数男青年效仿的对象。
正是一小撮“二流子”和“不良青年”的坚持,加上人们对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逐渐了解和认识,促使了人们观念的逐渐改变,特别是青年人观念的改变。青年人成为了时尚的先锋,使喇叭裤成为了那个时代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与喇叭裤紧密相关的就是迪斯科,那时穿着喇叭裤跳起迪斯科也是一种时尚,正如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所呈现的那样,那也是男孩吸引女孩或者是男孩女孩相吸的“致命武器”。
迪斯科来自法语的discothèque,意指那些播放录制好的跳舞音乐的舞厅,disco是discotheque的简称,原意为唱片舞会,起先是指黑人在夜总会按录音跳舞的音乐,70年代实际上成了对任何时新的舞蹈音乐的统称。与摇滚相比,它的特点是强劲的、不分轻重的、像节拍器一样作响的4/4拍子,歌词和曲调简单。它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黑人聚居区和拉丁美洲下层社会,很快就风靡世界。迪斯科音乐以夸张的强弱力度交替反复诱发人体内在的节奏冲动,舞步更为自由,可根据个性发挥。男女对舞时,身体接触很少,动作也不完全一致。(《百度百科》)
迪斯科也进入了刚开放的中国内地,据2008年出版的《新周刊》总第273期 的 “ 迪斯科走过三十年:在中国曾经被严密监视”一文描述: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正赶上国际间迪斯科音乐风潮的尾巴,这种充分张扬年轻人自我、解放身体的音乐形式立刻成为了年轻人的时髦之选。欧阳菲菲、张蔷等歌手的磁带卖遍大江南北,《阿里巴巴》等迪斯科歌曲的旋律也街知巷闻。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这种节奏刺激的音乐形式,更来自于居然可以随意发挥的舞蹈形式和年轻人拥有一套神秘共同语言的聚会形式…… 这种带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舞蹈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呐喊的空间,被压抑了许久的欲望和对过去生活的不满正在迪斯科的撩拨下逐渐苏醒。
可是,最初的迪斯科也受到了“高压”,“ 迪斯科走过三十年:在中国曾经被严密监视”一文中记录了当时中国内地的迪斯科歌星张蔷的回忆,在张蔷的回忆中,迪斯科当之无愧是当时最受到严密监视的公共娱乐活动之一,“我上中学那会儿,北京的年轻人特别流行家庭Party。就是一窝蜂聚到某个同学家里,把家里的灯用红布给裹上,大家放迪斯科音乐跳舞。”张蔷的妈妈虽然是中国电影乐团的乐手,思想较为开放,但偶尔还是会不放心地跟着女儿一窥究竟。聚会的时候还常常有居委会的老太太来冲场子,年轻人们就给这些惹人烦的老太太取了个名字,叫做“小脚侦缉队”。
迪斯科让我回忆起我的那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年代的生活,我当时就读的广州暨南大学,是内地生和港澳生混读的学校,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各种政策有所宽松。在图书馆里,学生都可以看到台湾、香港出版的“反动”或“不反动”的报纸。因形似而被学生们称为“蒙古包”的各院系的学生食堂,晚上就被利用作为“舞厅”,我所在的经济学院就经常举办舞会,据说因此也受到校方多多少少的压力。经济学院的港澳生不少,在学生会的港澳生就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他们从香港带来了最流行的欧美迪斯科舞曲。
正是那时,一首《巴比伦河》深深打动了我,第一次听到它时,心灵象触电一般,至今听到这首歌时,仍会颤动,莫名的激动。那时的我,虽然思维活跃,可行为却很保守,甚少下场跳,可我喜欢听这些舞曲,感受这些舞曲节奏与灵魂里的自由和奔放。
最后说一说裸体画,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中,男主角的乡村小青年暗恋镇上新华书店的营业员,私下画她的裸体,被他的小弟弟发现了,“威胁”说要“吿”他画“果”体画,很有趣的一幕。
裸体画在中国也是命运多舛,据《中国裸体艺术大事记》记载:1914年刘海粟在上海美专开设人体写生课;1920年上海美专第一次雇佣女模特;1926年刘海粟因裸体模特一事遭到起诉:1964年文化部发出《关于废除美术部门使用模特的通知》:1977年国内艺术院校重新开始画人体,但规定不准全裸 ;1981年各美术院校开始可以画全裸体 ;1983年12月上海某大学艺术系学生因画裸体并借给他人传阅而被逮捕,1984年6月释放;1986年南京艺术学院模特张素华回乡探亲,被闻讯的村民逼疯。

而在中国裸体画现代历史上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是1988年那场半官方性质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2008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的“改革开放30周年:裸体走近公众”在回顾这次事件时写道:“油画人体艺术大展”是1988年12月22日开幕的。在为期18天的展览中,共展出了28位画家的130多幅裸体画作。观展人数创纪录地达到20多万,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史无前例”……“那天下着雪,中国美术馆前买票的队伍蜿蜒一里多长,直甩向沙滩。”记者卢跃刚说,“队尾所在路口的拐弯处有一个报亭,原定两毛钱的门票暴涨了10倍”。他记得此次艺术大展的代表作、画家杨飞云的作品《十九岁》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后排的人踮着脚尖,根本什么都看不清。观众的眼神非常复杂,有新奇、震惊、羞怯与愤怒。另一名记者马竞也以“人山人海”、“有老有少”形容当时的情形。他注意到,观众排队进门时非常冲动急切,可看画时,却不敢长久驻足,直视画面。“想来看而不敢看,体现了当时人们心态的矛盾。”他说。
裸体画也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的一位室友,他是部队干部的子弟,他会弹吉它、唱歌、画画,是一位学校文艺活动活跃分子。他常常将自己画的素描裸体画贴在床边的墙壁上,政治辅导员(也就是班主任)来巡查宿舍时,让他撕下来,可不久,他就会贴上一幅新画的。起初,室友们都很惊讶,虽然他画的裸体很健康,连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小子也不会产生冲动,可是我们还是觉得他很另类,与大家格格不入。可相处时间久以后,相互了解之后,也就见怪不怪,对他的裸体画也就习以为常了。让我们真正产生冲动的,倒是其它宿舍的同学从地下渠道弄回来的《花花公子》、《阁楼》杂志,那些纤毫毕现的黑发的金发的西洋美女,对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小子,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的冲击之大可想而知,虽然我们大部分
人都在中学时代私下偷看过手抄本《少女之心》,可如此“色情淫荡”的裸体照,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到。
岁月在流逝,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也在变化着。从一个YSXT至上,“什么都是什么”的时代,变化为当下经济理性主义至上的时代,也就是以金钱衡量一切,除了金钱之外,“什么都不是什么”的时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间所发生的一切,其实很值得我们去追索和探究,尤其是在价值理性主义尚未建立起来,或者说完全被忽视,而对理想的追寻、对真的探求的激情又湮灭的当下,对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从中挖掘历史的真实,发现历史的价值,加强对事物扬与弃的判断力,对当下、对未来都很有必要。
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具有很强烈的反思精神。电影有一种现实与理想相互抗争、相互妥协的象征性。男主人公为了逃避他因为无知,而令一位他不爱的女孩未婚先孕,被女孩父母逼婚的现实,而上路走向了他心中的圣地——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可是因为肚子太饿的现实,中途折返回来,不得不跟那位女孩结婚。在婚礼上,似乎心有不甘的男主人公穿上喇叭裤,跳起了迪斯科,正如他的小弟弟的话外音那样:“那天哥哥跳迪斯科的姿势,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以后我也再没有见过谁,把迪斯科跳得这样潇洒,这样奔放,这样不可一世。哥哥在这一天用他的喇叭裤、迪斯科告别了自己的青春,吿别了1983年”。影片的结尾,他们的小BB尿布不够用,男主人公拿出喇叭裤,将它剪成了尿布。
电影创作者的对“真”的探求精神,正是“广东新精神”所没有或者说是被忽略掉的。
作者: czxt2008    时间: 2012-8-28 09:53

冲着标题里的3个字进来的,结果长篇大论,一张图也没。。。
作者: 车行天下    时间: 2012-8-28 10:12

冲着标题里的3个字进来的,结果长篇大论,一张图也没。。。
czxt2008 发表于 2012-8-28 09:53
后面那三个字
作者: 呆呆小雪    时间: 2012-8-28 15:47

没图你说个JB
太没道德了,一名好的帖主,应该图文并茂,明白不,图文并茂啊




欢迎光临 〖嘉城社区网〗 (http://788028.bri3cmdi.asia/)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