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表示:“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京人员就越多。”
随着近年人口压力的增大,北京这个XXL级城市的“瘦身”愿望前所未有的强烈。
2010年,北京市连续出台了限制非户籍人口购车、购房的政策。在办学方面,政策也呈保守态势。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不能“无度”关心打工子弟教育,开放无度就会形成“洼地效应”,“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京人员就越多。”
北京市《2010年度市对区县教育补助重点投入指南》中提到,区县ZF可调剂、建设符合安全规范及教学要求的建筑作为校舍,借给符合办学要求的、已批准的办学单位使用。而到了新版指南中,“出借”方案已经只字不提。
不过对于北京市教委担心的“洼地”问题,郭宇宽团队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上海的打工子弟由于受教育质量相对稳定良好,初中升学阶段,自愿回到家乡的比例其实比北京更高。“由于最终都要回家乡高考,学习越好越会提前回去准备。由于接受了合格教育,这些学生以后成长为大城市所欢迎的‘高素质人才’的可能性也更大。”
民办教育专家、广东信孚教育集团创办人信力建认为,随着适龄学生高峰期已过,北上广等中心城市户籍人口招生不足,学位开始富余,典型的标志就是区县一级很多学校合并,地方ZF在教育资源上并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取决于地方ZF的意愿。
在北京市教委2011年8月23日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邮件中提到:“2010年本市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14482元,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20023元,以目前小学约26.8万、初中约7.4万外来随迁子女计算,2010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为此投入约53.7亿元。”北京市教委未对数据做进一步解释。
教育财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数据并不真实,“实际上没有学籍的打工子弟学生是享受不到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另外,数据中谈到的34万的外来随迁子女中,有70%孩子上的是公办学校。也就是说30%得不到这份经费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也被统计在内。”韩嘉玲教授对此数据的看法类似:“夸大了教委的投入,是转换统计的概念,来强调其投入。”
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说,在运作“新公民学校”项目多年后,经验告诉他实际上在北京ZF拨款很难获得。目前该项目在北京的三所学校,不得不由基金会每年出资支持。对比之下,新公民学校项目在温州、银川等地则开展顺利,仅银川一地ZF就出资3000万以示支持。http://news.qq.com/a/20110826/000876_2.htm |